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艺术/艺术事件
展讯|“入口”杜汇作品展

2017年10月12日 本文来源:Modern 02 图片来源:Modern 02 作者:Modern O2
分享到:

内容摘要:佶道艺术中心即将于2017年10月14日(周六)举办艺术家杜汇的个展“入口——杜汇作品展”,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以纸本作品为主。展览持续到11月9日。

3


开幕时间: 2017/10/14 16:00
展览时间: 2017/10/14 — 2017/11/09
展览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万荷中央艺术区2号院18号楼1楼
展览空间: 佶道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杜汇
策展人:姜道金

佶道艺术中心即将于2017年10月14日(周六)举办艺术家杜汇的个展“入口——杜汇作品展”,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以纸本作品为主。展览持续到11月9日。

杜汇的作品里有一种典型的当代焦虑:错时感、无效性、递进情绪、反复定格、巨大无比的景观和细小散落的人,颠倒和错位的主次关系……这些情节以富有感染力的面貌示人,又疏离于我们对叙事性的一般体验。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显然,杜汇在这里对“陌生化”所建构的语言体系进行了饶有趣味的私人改造,为这种不可回避的当代情绪制造一个吻合的栖身之地。

在杜汇的作品中,一方面,场景取代人物成为了故事的主体部分。他尝试采取多种方式来探索和延展场景承载力的边界,及其在不同排列与色调的组合下所带来的感官体验,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质感。另一方面,被去主体化的人物成功从画面中出走,成为存在于画面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连接点,为作品的叙事提供了新的维度。画面里,人与场景的互用与互文被安排得巧妙而妥切,场景就像一个具备了多种感知方式的混合系统一样,开始独自生成行为、时长和期待。而通过人物对场景的涉入,观众又得到了一种身份与经验上的自我确认与疏离,从而始终将自身与作品内世界的关系保持在一种“熟悉的不可知”之中,形成了一种更加微妙的陌生感。于是,即便是在没有“人”的场景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诸如白船、亮着灯的窗子等“人的代言”来弥合这种关系的完整性。

在16到17年的新作品中,杜汇开始探讨“时间”这一维度的介入方式和在场状态。他更加精确地把握到了静止与移动在“观者期待”上的临界点,从而给时间赋予了一种超出故事情节而凝固于氛围之中的能力。如在《晴朗》《优秀学生》《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等作品中,观者都能够自然地期待画面中那一刻的情景从何而来或将去向何处,画中人从“存在于画中”转变为“流逝于画中”,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变化。

在“红色系列”中,暗红色成为了作品的主要色调。这层覆盖在场景之上的“布幔”营造出了一种揉合于情节之中的仪式感,形成了强烈而暧昧的氛围。当长期的暗色创作被过度消化为一种如黑白照片般的扁平之后,杜汇开始尝试对已有的视觉反叛进行再次背离。他利用色调本身的张弛度来为颜色赋予新的现实意味,为这些共有记忆提供了新的色觉经验。

大量纸本新作在题材和面貌上延续了以往的叙事风格,但细考之下,我们能发现杜汇对于景物本体价值有意识的回归。如果说在之前的作品中,景物是辅助于既定的情感表达而作为被改造对象的话,那么在新作中,景物以一种不可变更的情感体的身份被重新确立。最为典型的如《再见, 北海》《紫竹院》两幅,不难看出,北海和紫竹院就是抒情本身,它们存在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之中,为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乡愁记忆,并最终成为有关于80、90年代文学气质的社会化符号,上升为一种精神所属。

总体来说,杜汇在作品中与观者所达成的是一种“物外共识”。观者在画面中所能得到的情感并不以画中人、画中物,抑或是以物为起点的隐喻和象征为来源。这就如同我们不会忽然为无人的操场而伤感,也不会忽然为静止的水池而感怀。而一旦我们莫名地动容了,必然是我们所潜藏的巨大现实焦虑与一些令人在意的形式、色彩、光线发生了物以外的暗合。从这一点来看,杜汇的感情与观者的感情在画面之内是达到了深刻的共通的。

【参展作品】

4
《草莓地》杜汇 60x60cm 2016 布面丙烯

5
《沉睡的雕像》 杜汇 40x57cm 2017年 纸本丙烯

6
《独自等待》杜汇 36x48cm 2017年 纸本丙烯

7
《观荷》 杜汇 37x59cm 2017年 纸本丙烯

8
《花儿渐红》 杜汇 40×56.2cm 2017年 纸本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