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艺术/艺术事件
展讯|“什么鬼”

探索“艺术”新的思考模式

2016年10月17日 本文来源:Modern 02 图片来源:Modern 02 作者:sykt
分享到:

内容摘要:在传统展览模式下,通常都需要对展览下定义,让观众清晰地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是展会?博览会?艺术展?设计展?还是学生展……我记得当初一边做一边学怎么做展览时经常被经验丰富的前辈告诫,对展览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十分重要。但这次当我和肖珊珊一起讨论我们要发起一个什么样的展览时就遇上这样一个尴尬的状况:如果我们说这是一个艺术展,那么什么是艺术呢?这是一个专业学术界讨论了几百年都没能得出结果的命题。那么,我们轻易地把这个展览界定为艺术展也是不严谨的。

1


这是一个什么鬼展览?10月19日,新造当代艺术中心给你答案!

02


展览时间:2016年10月19日至11月20日
展览地点: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海傍路4号
开幕时间:2016年10月19日下午三点半
出品人:蓝海骐
策展人:肖珊珊、龙邃洋
技术支持:邓 源、梁晓亮、苏纯璇
参展人名单:
刘嘉慧、李冠霖、邱婉纯、连纬琪、孙心雨、吴伟锋、陈哲元、张晋轩、陈育坚、齐铮、李锦飞、钟沛颖、孟晓璇、黄文斌、庄瑞灵、谭颖婷、杨沅君、蔡艺玫,付鹏飞,李 博,曾景豪、黎志钦、许 越、王 哲、周琴宜、辛 未、任惠仪、胡尉诗、邹丽芝、范瑞琳、叶美璘、陈 薇、蔡杰成、温 鹏、王 越、林春柳、龚燕珊、占丽珊、陈慧昕、李靖怡、谢思思、郑诗婷、翁纯子、杨 逸、胡瑞云、梁伊琳、王树越、屠若晗、罗雅文、郑志侃、林友婷、冼小梅、陈子瑜、张源原、陈柯茹、廖若男、黄源龙、马路遥、许启乐、廖秉谦、吳綺君、禹灼粤、李佳佳、周结文、梁燕婷、谭邹欣然、张 宏、王祉茵、关思敏、金川会、陈芮泳、庄丽珍、彭伟君、袁 傲、朱 杰、邝杨喜、冯 艳、梁文捷、竺 延、何雨芹、冯梁嘉唯、林树洪、刘姹紫、杨永胜、陈嘉莹、杨 洋、庄 棪、刘贰和、周 展、梁馨雪、胡思婷、孙明煜、钟肇嘉、张绚梓、杨 倩、陈斐+研一、林锐珍、刘湖青、唐高星、黄瑶君、蔡铄涵、陈琳琳、张丹燕、赵博雅、许伟民、许炜裕、孙加晃、李冠廷、秦家玉、张亦弛、古师承、梁文捷、林山珊、严思宇、冯 时、梁彩华、沈 利、李 佳、颜 钊、梁颖倩、莫家樑、曹杰培、钟 缘、金妙菊、蒋晨怡、张 逸、罗秋亮、吴凯敏、何家冰、赵 曈、林善庭、张树文、陈 烁、卞世瑞、姜 男、高颖欣、林安邦、林小琪、孔华宝、林滢滢、林 聪、梅昊雄、郭 勤、朱炜贤、梁锦焕、苏权维、孙光宏、彭 凡、盘周浩、吴 桐、张丁山、周欣瑜、邱绮雯、张邦超、王于尊策、叶锐龙、吴美仙、谭坤妤、林小琪+林聪、毛嘉丽+高迪、卢国振、吴凯敏+张树文、孙家鼎、廖淑珠、陈锦婵、李乐欣、范秀雯、蒋晨怡+张丁山、谭子欣、陈稚凤、陈潘琳、余 发、朱炜贤、陈明辉、李智勇、张智婷、洪铭鲲、吴文川

03


    在传统展览模式下,通常都需要对展览下定义,让观众清晰地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是展会?博览会?艺术展?设计展?还是学生展……我记得当初一边做一边学怎么做展览时经常被经验丰富的前辈告诫,对展览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十分重要。但这次当我和肖珊珊一起讨论我们要发起一个什么样的展览时就遇上这样一个尴尬的状况:如果我们说这是一个艺术展,那么什么是艺术呢?这是一个专业学术界讨论了几百年都没能得出结果的命题。那么,我们轻易地把这个展览界定为艺术展也是不严谨的。如果说是一个实验性的展览,好像又不太实验,据说实验艺术这个词有问题,很多搞所谓“实验艺术”的艺术家不承认自己做的是实验艺术,更何况这次参展的大部分连艺术家都“算不上”。

04

05


    他们主要是大学里在校的学生和刚毕业的,也有国外毕业回来的。尤其是刚从国外毕业的那位更明确地告诉我他不是一个艺术家!那,这是个学生展吗?是,也不是。说是,这的确太多是我和肖珊珊在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探索下的“成品”,作品的作者大多数都是学生。说不是,是因为我们不想把他们被绑定在“学生”的标签上,而更希望他们能在已有的思路上继续勇于发掘自我,探索“艺术”的思考模式。

06

07


    我们认为,什么是艺术并不重要,学生掌握方法去构建自我的面貌和核心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最终他们要不要当艺术家,或者会不会成为艺术家。这可能是十年或二十年后才会发生的事。但在当下,我们希望发起这个展览时通过“校外”这个第三方独立机构所提供的场所让他们的想法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同时,让观众去跟他们产生正面的交流,甚至互动,最终让他们明确他们所做的就是他们所坚持的。
因此,这也是我和珊珊最终“冒险”用“什么鬼”作为展览标题的原因。

08

09


    非常感谢新造当代艺术中心总负责人藍海騏先生为这个展览提供最大的支持。支持文化工作在当下如此消费商业化的社会当属不易,支持年轻人尝试自己的想法更属难能可贵!我曾带一位不能公开其名的,在当代艺术评论界相当有份量的教授来新造当代艺术中心参观,当这位教授看到这个空间,对艺术实验支持的理念和年轻人朝气的能量时也为之感到兴奋和鼓舞。甚至在我落笔起草该展览前言时,也不远万里发微信叮嘱我千万不能放弃理想和坚持鼓励年轻人发挥他们的能量。

101


    此外,还要感谢我和肖珊珊课程的参与者,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邓源老师和华南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梁晓亮老师和苏纯璇老师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