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呼吸之间
《对话温一沙》

黄晨对话温一沙

2016年05月20日 本文来源:Modern 02 图片来源:Modern 02 作者:sykt
分享到:

内容摘要:温一沙早期在香港工作生活,曾经就读香港大一设计学院和香港理工学院设计学系。参与任职的出版社策划出版画册《紫禁城宫殿》,并对摄影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4
温一沙先生


    我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包括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岩岩石,一草一木,都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光影中,在我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难以想像。
    多年从事平面设计的经历,让我对形体,线条,色彩,构成等元素的观察有着更多的敏感。而大自然,确实为我提供了用之不尽的素材和资源。
    作为一个摄影师,我的大自然之旅,享受着从未有过的视觉经历,而且,我尝试以照相机镜头获取的影像,去进行第二次创作,舍弃或一些可有可无的元素,将更美的或更有特点的元素从中抽取提炼出来,使它超越原始影像的局限,把这一个我在不断在寻找的世界,演化成我心中的风景,让它更完美和独具魅力。
    也许,这会导致我的摄影风格有了一些改变。如果说,一般意义上的风景摄影是具象的,无数优秀的风景摄影作品将美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于人们的面前,让人赏心悦目。
而我的作品,则倾向着重于大自然中所呈现的抽象。如抽象的轮廓,抽象的形像,抽象的线条,抽象的空间⋯然而,我展示的影像却是具像的,充满质感,给人予真实的感觉,同时存在的抽象的视觉效果则赋予观者无限的想像空间,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具象与抽象的融合,或者可以视之为抽象中的具象,具象中的抽象。
    大自然于人类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人类本身的需求。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更离不开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学习同大自然和谐相处,永远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我进行创作的一个命题。
黄晨/2016年4月30日于温哥华

1
黄晨女士

    温一沙早期在香港工作生活,曾经就读香港大一设计学院和香港理工学院设计学系。参与任职的出版社策划出版画册《紫禁城宫殿》,并对摄影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本文作者与温一沙的一段访谈:
    黄晨:温老师您好!您过去在香港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摄影,直至您现在成为一个摄影创作人?
温一沙:我是在八十年代开始喜欢摄影的。我曾经就读香港大一设计学院和香港理工学院设计学系(夜间课程),在理工学院时高志强先生是我的摄影课老师。后来,由于我任职的出版社策划出版一本名为《紫禁城宫殿》的画册,有幸邀请了高先生担任此书的拍摄工作。我们开始合作制作这本书,我和太太都参与了这个工程。
高先生以一种非常严谨和专业的态度去拍摄故宫内的各类大型宫殿建筑物,在那个中国内地尚未开放的时代,拍摄工作显得十分艰辛。我们的目标是,要在摄影中还原几百年前的历史面貌,结果我们做到了。这本画册的版权被日本丶欧洲的著名出版社购买并出版多种文字版本。而且也荣获香港的1982香港市政局最佳书籍奖。
此后,我与高志强先生有不少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高先生让我对专业摄影有了一个比较清䀿的轮廓,也令我感受到摄影的诱惑和魅力。自此,我也开始逐渐喜欢上了摄影。
开始时,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摄影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我对世界摄影历史和哪一些对摄影有重大影响的摄影家所知无几,只是把摄影当成一种兴趣,和一个进行平面设计的辅助手段。到目前为止,我仍觉得我在这个领域是个「新人」。那时,我喜欢拍摄一些具图形美感和抽象的画面。但没有特定和深入的想法,拍出来的东西总觉得欠缺深度。
尽管如此,也算是我在摄影这个领域里走出的第一步。起码我掌握了相机和镜头的一些使用技巧和特性,也锻练了迅速发现抓取一些独特影像的能力。
    黄晨:可否谈谈您在什么时候真正进入摄影这个领域?
温一沙:真正觉得进入摄影这个领域,是在二零一二年。那一年的夏天,我和高志强先生在菲莎河边散步,发现了漂木这个题材。我决定思考这个主题并开始进行这个主题的拍摄。二零一三年,我应邀举办了首次的摄影个展,标题为《不朽之美-漂木的重生》。我在自述中有一段话:「沿着菲莎河岸,寻找树木生命的遗迹,『窥探』它们在死亡之后的美丽,细赏它们融合在大自然里的各种优雅的体态,成了我人生的一大乐趣,令我流连忘返于这宁静安祥,天水一色之间。用我的心眼,用我的触角,用我的热忱,用我的相机为它们素描影作。」
在拍摄这个主题的同时,我又发现了Finn Slough这个菲莎河畔的历史小渔村。十九世纪,一群芬兰人来到这里,一边从事渔业,一边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小渔村的轮廓便开始慢慢清晰起来。真正让我受到触动的是,她不像一般城市人居所的那种玲珑精致,却拥有一股说不出的朴素和野性,静静躺卧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Finn Slough更多是让我依稀看到了她的历史,脑中也浮现出居住在这里好几代人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建于岸边的木构房子,任由风雨冲涮腐蚀而失修;河中被弃置的船只,船身斑斑驳驳,这一切,见证了大自然的洗礼,岁月在这里流过的痕迹。二O一五年四月到六月,我的主题摄影个展《岁月流过》在加拿大卑斯省列治文市市政厅展出。
有一位非常资深的摄影人看过我在《岁月流过》的作品,将其定义为「后现代悲情主义作品」。我也觉得,我在拍摄那个历史小渔村时,确实渗入了悲情。
我意识到,做一个摄影人,首先要真正弄清楚什么是摄影。我读了日本最重要的写真评论家 饭泽耕太郞的一本著作,书名是《写真的思考》,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令我明白,要拍摄出独特和有深度的摄影作品,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情感和观点。
    黄晨:我个人也很喜欢《岁月流过》这个系列,可否谈谈,从事平面设计这个经历,对你现在的摄影,有什么影响?
温一沙:我现在给自己的定位,是纯艺术摄影师(Fine Art Photographer )。所谓纯艺术,是不以商业为目的的艺术行为。而我过去所作的平面设计,虽然多为文化性质,但仍然是一种应用美术,与独立的艺术创作有很大差别。
然而,由于平面设计是一种视觉艺术,需要许多的创新意念。如包浩斯所创立的设计理念,色彩,空间,图形等原素的运用,完全可以在摄影构图之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对摄影的帮助非常大。而且我觉得,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可以找到一些共同或者共有的东西,如空间、疏密丶反差丶对比、变异等,这些元素不管在视觉艺术,甚至在音乐这样的听觉艺术中也会出现。
但摄影这个领域,由于它使用特别的器材和技术,所以它拥有自己独有的视觉面貌和表现手法。
    黄晨:「龟吼」,从字面上看一个很特别的名字,据说是台湾的一个地方名,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次新推出的系列《龟吼》系列的创作过程? 。
温一沙:这是一个很幸运的经历。二零一五年底我到台北探访多年不见的朋友庄明景先生,他是台湾著名的自然风景摄影家。龟吼是庄先生带我去的,到那里一看,这简直是我渴望寻找的。
龟吼位于台北县万里乡的海边,各种不规则形的石灰质结合块,经海水侵蚀形成变化万千,瑰丽无比的石岩。这些石岩,成了我拍摄的理想素材。我一直试图寻找在大自然中形成的抽象形体和线条,这些元素在《不朽之美》即漂木的系列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但我仍想在岩石中找到这样的元素,因为树木与岩石的生长形成完全不同。
那段时间天气也帮了大忙,接连几天都是阴天小雨,不停地拍了两天半,终于有一些收获。这里稍为解释一下,如果在晴天时拍摄,物体的明暗反差非常大,而且阴影的边缘十分明显,这样无法摄取层次丰富的影像。
    黄晨:从您这个系列摄影艺术作品中,首先能感受到两组主要的元素,一个是画面上可见的画面景象;一个是想像中的看不见的意境,令人会去思考和想像,这种虚实之间的呼应交错,营造出超出画面表像的更很有意思的意境,您在创作中试图怎么处理这种关系?
温一沙:如果我用一些手法将龟吼石岩的种种元素通过想像力加以改造,改变其观感,例如将透视的观感强调或弱化;将平面的观感改成3D的,或者倒转过来。诸如此类,岩石的外表形状便消失,剩下的只是线条和抽象的形体。这一过程相当有趣,我希望在作品中保持摄影特性的同时,又带有绘画感,创造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另类影像。
我在《心中的风景》一文中有这样的陈述:「作为一个摄影师,我的大自然之旅,享受着从未有过的视觉经历,而且,我尝试以照相机镜头获取的影像,去进行第二次创作,舍弃或一些可有可无的元素,将更美的或更有特点的元素从中抽取提炼出来,使它超越原始影像的局限,把这一个我在不断在寻找的世界,演化成我心中的风景,让它更独特,更具有魅力。」
    黄晨:谈谈您在加拿大的多年生活感受?
温一沙:来加拿大多年,当我完全退休,觉得生活应该有一些质素。假如我找到一些喜欢做的事,并且形成了兴趣和爱好,这就是我说的「生活质素」所在,或者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我的兴趣有好几种,其中之一是木工或称木艺。我跟随一位西人木工老师学习了一些木工安全和木工机器操作的基本技巧。以后开始透过木工杂志和网站,边学边做,建立起一个工作室。
我觉得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其中的一个分别,就是西方更喜欢,甚至可以说是热衷于分享。很多有关木工的技术技巧,都可从出版物或互联网上取得。但要说到木艺,便涉及到创作,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这跟在摄影中,摄影技术与创作的关系是一样的。
木的材质有一种温暖感。而且木的天然纹理变化万千,很有美感,这让我在日后选择漂流木作为拍摄题材有很大关系。我有兴趣用木或其他材料,通过自行设计去造一些家具丶摆设或小型雕塑,这完全是一种自愉性质,同时也可以美化家居。艺术不一定要登大雅之堂,许多时候可以让其融合在自己的生活中,令它起到质的变化。
    黄晨:非常感谢温老师的分享!预祝您这次展览圆满成功!
【展览作品】

2
展览现场
    
3
展览现场

    
【艺术家介绍】
    
温一沙
自由影像工作者,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
一九四九年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设计学系。
一九九六年移民加拿大前,在香港从事出版与平面设计工作;
其作品曾多次获得香港与国际设计奖项。
展览简历(选录)
二零一三年七月,应邀在哥华The Gallery at Cathedral Place举办《不朽之美 漂木的重生》主题摄影个展,展出超景深及高精密度的黑白摄影作品。同年开始在Finn Slough 进行《岁月流过》黑白主题摄影创作, 并在二零一五年四月至六月于加拿大卑斯省烈治文市市政厅展出同名系列摄影作品二零一五年十月, 参加于拿比丽晶广场中信中心举办之《艺彩生辉名家综艺展2015》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