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其它
别拦我,我要去美术馆,这就是理由!

没看过名画的真迹,你敢说真正了解这幅画?

2016年01月27日 本文来源:Modern 02 图片来源:Modern 02 作者:betty
分享到:

内容摘要:我们为啥一定要去艺术博物馆,看这些名画的真迹呢?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你想看某幅画,上网搜一下,不用一秒钟就能出现在你眼前。欣赏一幅画的原作和欣赏一幅画的图片,区别在哪里?

    
    你看过名画的真迹吗?
    
    我们为啥一定要去艺术博物馆,看这些名画的真迹呢?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你想看某幅画,上网搜一下,不用一秒钟就能出现在你眼前。欣赏一幅画的原作和欣赏一幅画的图片,区别在哪里?
    比如前不久大咖我看完了广州大剧院展出的梵高艺术大展,很多人会赞美梵高用色之美丽。但当我在网络上搜索梵高的名作《星空》时,得到了如下结果:

1

    
    请告诉我该赞美,或者相信哪一幅的颜色呢?
    可见最大的问题在于失真。图片对于原作的还原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我们不能从图像上去获取原作的准确信息。
    

————————————————
展开来表现为
◆色彩的失真
◆艺术感受力缺失
◆细节的缺失
————————————————

    
【颜色的失真】
    在学画画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对颜色的敏感度。但我相信即使普通人,也会很轻易地分辨出第一幅图中各个《星空》的颜色差别。
    在搜莫奈《日出·印象》的时候也出现了相同的问题。

2
莫奈《日出·印象》

    
    说些学习绘画的人才知道的痛苦吧,在中国学习西画,因为接触的西方名画家以及原作机会极其有限,累视觉经验和研究绘画技巧只能借助于画册。而画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失真,所以为了尽可能获得图像的准确信息,中国的绘画学生们只能去买非常昂贵的外文画册,来帮助自己提升对油画的认识。而国产画册因为大多使用二手的图像资料和拙劣的印刷技术,几乎不堪入目。
    

    一些朋友疑虑印刷品对原作的色彩还原是否真的无法做到近乎一样?
    又或者细微的颜色差距是不是真的会对观看画作有极大的影响?
    
    从业者和非美术从业者对色彩的敏感度区别很大,两年来教成年人画画深有体会,所以有些在你看来是很细微的差别在从业者看来是非常大的。
    即使是同样一张画,在不同的品牌的电脑显示器上都会有不同的色彩显示,做设计的朋友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一家色彩还原比较好的印刷工坊来印制产品,这都体现了在专业领域内不同印刷品,显示产品之间的色彩差别都是肉眼可见并有切实影响的。
    可以这么说,图片对原作色彩的还原度的要求根据观者个人观察目的不同而变化,但问题在于浏览图片确实会失去观察原作可以得到的色彩体验,并且,在没有视觉经验的前提下,观众又如何判断到底哪一张图片的颜色更接近原作呢?
    
    
【艺术感受力缺失】
    在1990年时,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用176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纽曼(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作品《火之声》:

1212
《火之声》

    
    加拿大人民经过了跟你一样的瞠目结舌之后愤怒了,他们在媒体上质问国家美术馆,为什么拿纳税人176万美元去购买这样一幅儿童都可以画出的作品!?当时的媒体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讽刺漫画:

fe
讽刺《火之声》的漫画

    
    现在不论这幅作品是否值得这个价格,这件事有趣在于,其实这幅作品在1988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刚刚建成之后,就被借来挂在了美术馆的大厅。而两年间没有任何参观者质疑这样一幅作品,甚至他们非常理解这幅作品的优点:简明大方。两方的深蓝色将中间的红色烘托得明艳夺目,与国家美术馆现代性的风格也搭配地和谐而统一。
    虽然这件事之后一直有争论,就像抽象表现主义整体都让人充满了疑问一样,但当人们站在作品前时的心里感受和拿着小小的作品图片时的心里感受一定有着巨大差别。图片给人带来的感受一定受到尺寸的限制。

vd

    
    再例如法国画家达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你如果先前不知道这幅画一定不会注意到它,因为图片的力量实在太微弱了。

f87af3fe9925bc31bdf4e66a5edf8db1ca137023
达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实际有多大呢:

photo_2013_09_30_06e656df34338f77a1afff4356c7eb79

    
    如果你是路过这样一件作品,艺术的力量必然会让你停下脚步定睛观看!
    
    ,人人都说大卫是一个精美绝伦的美男子,只看图片…的确很美,但精美绝伦说不上吧?有的学画的同学甚至说,天天对着大卫的复制品画画画,看到不想看了。所以,大卫的魅力就只是这样吗?

fse

    
    这座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的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212121

    
    如果真的一张图片就能诠释艺术家们的劳动成果,那他们辛苦创作的规模是为了什么?
    
    再说个反例,几乎人人都知道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但我身边去卢浮宫看过原作的朋友都向我表达过失望的情绪。他们觉得这样一幅伟大的作品真迹必定是震撼人心的,然而实际他们看到的景象是这样的:

613d8269hc9dfe0dd03ff&690

    
    《蒙娜丽莎》的尺寸是77*53cm,算是比较小的作品、而它的名气又过大,所以使不少慕名去看的普通观众感受到了莫名的失望。(并不代表《蒙娜丽莎》不是一件伟大的作品哈!)
    
    
【细节的缺失】
    以下两幅为拉斐尔和荷尔拜因的作品:

2121

    
    美术学的同学可以从大图中读出很多的人文信息,但对于研究绘画方法的人,这就有点不够用了。因为受图片像素限制,导致作品细节非常有限。而如果可以看到原画,我们就可以读到更多细节。

vs

    
    刚才说过的《蒙娜丽莎》,如果只看网络图片,你能看出她眼球里藏着的密码吗?你能看出她有多少根眉毛吗?(事实上她并没有眉毛),甚至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蒙娜丽莎乱入……

12121

    
    
    原作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图片无法替代的,而艺术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却常主要来自于作品对他视觉体验上的感动。
    用这样一个比喻可能大家更有切身感受:同样的一部电影,在笔记本上看,在家庭影院上看,在电影院中看,在影院imax3D上看,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在我认为,这是观看原作和图片的最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