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艺术/艺术事件
展讯|低反差——三个影像个案研究

“拾遗”不是对过去的留恋,而是另一种重新发现

2015年11月18日 本文来源:Modern 02 图片来源:Modern 02 作者:betty
分享到:

内容摘要:“三个影像个案研究” 的三位艺术家将“拾遗”这种行为转化成了艺术创作中的非标准化图像。他们所处的创作语境、关注角度、工作方法与身份都不尽相同,但都在探讨影像创作语言的边界,他们对本土语境的文化现象进行大量的文本性搜索,在“岭南”这同一地理方位寻求在地文化的多种可能性,本次展览项目展示的是他们整理与发现的“过程”,并以最大限度的非常规性来回应影像创作所限定的各种常规性标准。

    

3

    
艺术家:宫鹏飞、郑龙一海、王惠仪
策展人:王子杨
开幕时间:2015年11月22日下午3:30
展览时间:2015年11月22日至2015年12月10日
展览地址:岭南实验空间(广州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内)
    

展览前言

“拾遗”不是对过去的留恋,而是另一种重新发现。 “低反差”是影像创作中的专业名词,形容图像呈现的对比度较弱,而且低、反、差这三个字的本意都有负面含义,然而我们这次展览正是用“负”的姿态来拷问“正”的意义。
    以往的展览经验中,策划人都面临一个问题,策展人在策划一个展览过程中是在选作品还是在选人,我们无法下一个定义说明哪种选择是恰当的,艺术家有各系列气质不相同的作品,一个展览也有各种不同目的和意图。诸多因素导致大多数展览选择一个较为宽泛的主题来容纳各种人情、关系网和开放性。 “低反差”这个项目也是针对展览对作品选择机制的一种反思与回应,探讨的重点在于作品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作品选择的过程中如何对作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是一个很宽泛的议题,而对作品背后的“亚区域”进行追问是本次展览的关注点。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否将过程中所遗漏、舍弃的片段介入到作品本身并用以对“过程”这个问题加以推敲与追问?废弃物值不值得肯定?答案是肯定的。
    “三个影像个案研究” 的三位艺术家将“拾遗”这种行为转化成了艺术创作中的非标准化图像。他们所处的创作语境、关注角度、工作方法与身份都不尽相同,但都在探讨影像创作语言的边界,他们对本土语境的文化现象进行大量的文本性搜索,在“岭南”这同一地理方位寻求在地文化的多种可能性,本次展览项目展示的是他们整理与发现的“过程”,并以最大限度的非常规性来回应影像创作所限定的各种常规性标准。
文/王子杨
    
【参展作品欣赏】

4
宫鹏飞作品 《消失的影像记忆》8x80cm
    
5
宫鹏飞作品 《消失的影像记忆》8x80cm
    
6
宫鹏飞作品 《消失的影像记忆》8x80cm
    
7
郑龙一海作品 《原型-海洋 Archetype-Oceans》 明胶银盐 80x55cm 2013
    
8
郑龙一海作品 《原型-民国 Archetype-Republic》 明胶银盐 40x80cm 2012
    
9
郑龙一海作品 《原型-时间 Archetype-Time》 明胶银盐 40x80cm 2013
    
1
王惠仪作品 《被遗忘的美》43×48 2014
    
2
王惠仪作品 《被遗忘的美》43x48cm 2014
    
10
王惠仪作品 《沉.静——铂金印相工艺》56x80cm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