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其它
来自未垦边界的急件——窥看世界新媒体艺术的探索

引发大家思考自身在危机和艺术风潮中的历史背景

2015年08月31日 本文来源:Modern 02 图片来源:Modern 02 作者:betty
分享到:

内容摘要:籍着ISEA的契机,VIVO在他们的中心策划了一个小型的电子艺术展,策划者希望通过本次ISEA的主题引发大家思考自身在危机和艺术风潮中的历史背景。在一个阶段的社会,政治,工业和环境的僵局中,许多团体已经开始致力于在物理和虚拟的开源资源中寻找变通办法。以下,请容许笔者通过乏力的文字和低光照下用iphone录像的截图试图介绍几个颇为有趣的作品。

    
龙邃洋/文
    
    2015年中国的艺术圈自然一如既往地把目光聚焦在米兰世博会以及威尼斯双年展这两个能让艺术家飞升国际、身价百倍的艺术盛事上。当然很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就像最近微信上疯传正当国人在热火朝天地追逐“互联网+”概念时,欧美的工业4.0已经开始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笔者总是非常反感那些喋喋不休、无止无境的关于“什么是当代艺术的讨论或争论”(最后都是落入人身攻击或站边游戏),这样的争辩是否真的会推动艺术的发展,笔者已经十分地怀疑。与其坐着发牢骚,不如走走看看!如果不是因为“要坐移民监”,或许也不会有如此机缘接触到ISEA。适逢ISE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Art)今年在温哥华举行,有超过五百位新媒体(New Media Art)艺术家汇聚在温哥华,互相交流切除艺术交互与新技术应用。
    

0830_1
温哥华美术馆fuse艺术嘉年华之夜

    
    ISE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艺术和技术活动,汇集了学术、 艺术和科学领域的跨学科讨论,以及应用新技术在艺术、 互动性和电子和数字媒体创意作品展示。该活动每年汇集了艺术家、 设计师、 学者、 技术人员、 科学家和普通观众数以千计。除了举行研讨会,还会举办一系列的相关的展览、专题讨论会和各种合作活动。在过去四年 ISEA 分别在伊斯坦布尔 (2011年)、 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 (2012年),和澳大利亚悉尼 (2013年) ,以及迪拜 (2014年)举办。而2015年在温哥华的ISEA标志着其从返加拿大——加拿大的另一个大城市蒙特利尔开创性地在1995年举办第一届ISEA1995至今刚好20年。研讨会在西蒙菲沙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伍德沃德的校园举行,而在温哥华市中心包括艾米丽卡尔艺术设计大学ECU、温哥华美术馆VAG则有相关的展览和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到其中两场活动:在VIVO的电子艺术展览和在温哥华美术馆的FUSE电子艺术嘉年华之夜。
    

0830_4
温哥华美术馆fuse艺术嘉年华之夜
    
0830_3
温哥华美术馆fuse艺术嘉年华之夜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VIVO,这个艺术机构在国内的认知度相当低,他前身叫The Satellite Video Exchange Society卫星视频交换社区,注册于1973年, 是第一个视频交换图书馆,也是最早的国际视频中心和加拿大艺术家自运营中心之一。其创始的任务是促进国际信息交流通过一个公共的视频库。在上世纪80年代,以提供视频设备,基础工作坊,并出版杂志,视频指南在国际上发行。后来改名为VIVO:Video In Video Out 目前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媒体艺术公共图书馆和档案资料储存地。资料包括:独立录像、相关出版物、文档、音频纪录和图片。
    

1
温哥华VIVO新媒体艺术中心

    
    籍着ISEA的契机,VIVO在他们的中心策划了一个小型的电子艺术展,策划者希望通过本次ISEA的主题引发大家思考自身在危机和艺术风潮中的历史背景。在一个阶段的社会,政治,工业和环境的僵局中,许多团体已经开始致力于在物理和虚拟的开源资源中寻找变通办法。以下,请容许笔者通过乏力的文字和低光照下用iphone录像的截图试图介绍几个颇为有趣的作品。
    
    “We are with you“是一个3D LED屏幕互动装置,艺术家Brady Marks利用一个单色平板LED以离心机的方式进行旋转,又利用3D形体探测器把实时捕捉的现场观众的形体投射在高速旋转中的LED屏幕上,这样便产生一个立体的形象,虽然形状模糊且粗糙,但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尝试。艺术家未必一定需要展现出其作品完美且无懈可击的一面,因此探索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不过与科学不同的是,艺术并不可以直接产生价值,因为与科研单位相比较,艺术实验室却是足襟见肘,可见VIVO与ISEA这样的平台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
VIVO新媒体艺术展览开幕式现场

    
    “Three Hollywood Grammars: Conversation, Chase, Shootout”三个好莱坞文法,是一个通过计算机程式化的视频去解构好莱坞三大经典场景:
    1、A / B步行和对谈中必不可少的警察;
    2、对新黑色惊悚片的“马诺对马诺”大战;
    3、70年代好莱坞的现实主义中穷追不舍的城市追逐现场。
    
    所有这些标志性的电影模式都被解构,编辑,颜色分级,并导出为单个帧。然后通过使用排序语法和计算机算法的重新配置,以产生一个中断的视频剪辑,强调图案上的故事。声音通过使用粒状合成失真。其结果是,形成美国电影剪辑的基础的结构和范式的肖像。观众体验的是好莱坞电影的深层结构,而不是故事的向前进的剧情。结果感到既熟悉又令人吃惊,知识性凌驾在流行电影原型视觉模式。除此以外,重复和图案制作揭示的算法重组使这些实验捕捉图像自己权利的视觉声明。
    
    该作品的作者安吉拉·费拉里奥罗(Angela Ferraiolo)是一个实验性影像艺术家,擅长噪声,随机性和生成过程的艺术探索。她的作品入选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和国家级美术馆展览和艺术节,包括显微镜画廊(布什克),纽约电影节(纽约),Courtisane(根特),AWXFF(纽约),Collectìf Jeune电影院(巴黎),以及澳大利亚的实验电影节(墨尔本),以及衍生艺术的国际会议(罗马),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和可视化的国际会议(台湾)。新项目包括进一步的噪音实验,身临其境的视频,以及移动设备的交互式视频。她现在莎拉•劳伦斯学院教授可播放媒体艺术。
    

pingtu3
作品 三个好莱坞文法“Three Hollywood Grammars: Conversation, Chase, Shootout”

    
    展览中的这个合作性作品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作品“混合空间”质问三维视听影像技术是否能作为一个明确的屏障分隔的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虚拟的对象,是否能产生相同的感知效果的真实对象?该作品通过融合激光束投影与OpenGL图形和声音源平移,和诱导多向稳定装置,探索数字/物理空间中的不确定性。在笔者观看的现场演示中,艺术家利用镭射光束经过四个定点拾音器的可拾音范围然后投射在幕布上,当光束穿过麦克风时,产生了高频声音,声音在通过四个拾音麦克风制造出的回旋音场产生声音的延时;当射线慢慢平移远离拾音器时,声音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声调的变化,同时射线在幕布上从点拉成了线…照此远离,艺术家继续演示了在幕布上不同位置用激光划不同形状时声音所产生的不同变化,因此,各种形状便有了各自独特的声音身份。到此,艺术家并没有停止他的探索,进而对不同现状的声音身份进行叠加,就像交响乐到达了一个高潮一样!作品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虚拟的视觉图形通过媒介的转换产生图形的声音身份。相信这是科学家没法想象得到的,也只有艺术家近乎“乱来”的天马行空般实践才会探索出来的。
    

pingtu2
Call and Response Collective (Tom Slater and Jeremy Keenan) 混合空间

    
    该作品的合作者之一汤姆•斯莱特是一位数字媒体和物理计算工程打造身临其境式视听环境的实验艺术家和研究员。目前,为“呼叫和应答”创始人之一,法尔茅斯大学博士研究员,汤姆的创作实践中围绕如何声音和图像生成技术影响着我们对空间的理解。
    
    相比起合作作品,杰里米•基南的个人作品“耳到口”就显得薄弱了一点:耳到口使用移动扬声器,4个改性麦克风和扬声器的处理反馈的动能,生成声音装置。声音反馈幅度影响扬声器,它创建进一步变化的反馈模式并随之移动。利用远程信号,如移动网络探索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物理空间,无处不在的许多遥远的信号似乎是一个无形的过程,但对肉体的域有形的影响。
    

9de4df71gw1erk2c38gyuj20m80etdi6
温哥华美术馆四楼wallpapers新媒体展览的作品

    
    就在同一个周末,笔者亦受邀参加温哥华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嘉年华活动,该嘉年华是温哥华美术馆公共活动之一,每年举办4次左右,据后来美术馆公教媒体部负责人Debra介绍,该夜比之前举办的多了近2000人,除了参加ISEA的5-600位艺术家外,实质也有超过7成新增本地观众进场,可见温哥华美术馆举办的活动所得到该市市民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该嘉年华可视为是临时艺术作品与定期展览的Cross-over,尤其这一次,有来自世界各地参加ISEA艺术家带来的作品。如果你平时去美术馆看过展览,到了嘉年华你一定会发现又多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穿插在艺术大师的作品之中,让展览有多了有趣的一面。
    

pingtu4
温哥华美术馆四楼wallpapers新媒体展览的作品
    
pingtu
温哥华美术馆fuse的录像艺术家作品
    
6
温哥华美术馆3D视像作品

    

0830_2
温哥华美术馆Geoffrey Farmer作品
    
0830_5
温哥华美术馆fuse之夜观众与作品互动
    
7d888af3gw1ev2wdfw0ipj21k41k4kjl
温哥华美术馆fuse嘉年华,艺术家表演
    
7d888af3gw1ev2wdhtg1hj20p30gowir
温哥华美术馆fuse嘉年华,艺术家表演

    
    客观地说,并不是每个作品都能吸引我去驻足一番,但整个活动的筹划和看到市民的热情参与才是最令笔者感慨的,尤其是新兴的新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有固定批评路线、展示脉络、学术方向的美术馆能接纳一些未知之事物,或未能马上判定其学术位置的事物,总是让人佩服其负责人的进取心。回想起过去,笔者都曾妄想做一些“危险”的动作都一概被“有关部门”及时制止,而温哥华美术馆搞嘉年华除了要得到内部学术委员会的认同外,更要得到市政府、市议会、警察局、消防局等等“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可见一个在世界上出了名“没趣”的城市对新兴艺术也开始抱有进取的心态。
    
    艺术的形态不会自动改变,永远都是人推动在变,探索未知边缘就是改变的动力!
    笔者寄望分享此文对艺术同道中人以互勉!
    
    (部分图片由温哥华美术馆提供)